1月14日下午,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,邀請市生態環境局、市水務局、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“十三五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“十四五”規劃思路,并回答記者提問。
近年來,上海市民明顯感受到身邊“綠色”更多了。請問,“十三五”期間上海在綠化和林業方面有什么具體建設成果?“十四五”期間還將有哪些規劃亮點?
“十三五”期間,上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堅持“綠化上海,造福于民”的方針,堅持綠化、彩化、珍貴化、效益化建設要求,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,全市“環、楔、廊、園、林”的生態格局已經基本形成。截至2020年底,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8.49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.5平方米,濕地保有量達到46.46萬公頃。具體建設成果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:
城市綠道和生態廊道建設成效顯著
完成綠道建設1093公里,黃浦江濱江綠道45公里核心段貫通。17條(片)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基本建成,崇明世界級生態島、長江兩岸等完成造林30萬畝。
城市公園體系和郊野公園體系建設全面實施
城市公園從2015年的165座增加到2020年的406座,金山廊下等7座郊野公園相繼建成開放,230個街心花園為市民提供了身邊的精致生態空間,九成公園延長開放更好地滿足了廣大市民休閑健身需求。
區域綠地和立體綠網建設穩步推進
4038公頃的外環綠帶全面建成,三林楔形綠地等一批重點綠地進入全面建設階段。全市累計新建綠地逾6000公頃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%。全市新增立體綠化約206.3萬平方米,總量達到474.1萬平方米,城市綠化覆蓋率和綠視率顯著提高。
濕地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建設協同推進
加快推進濕地生態修復工程,崇明東灘互花米草控制率達95%以上。寶鋼水庫、崇明北湖等13塊濕地被正式劃定為上海市第一批市級重要濕地。全市累計建成20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,恢復、新建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近6300余畝,累計劃設6個野生動物禁獵區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上海將以“生態之城”建設目標為引領,著力構建“公園城市”“森林城市”“濕地城市”,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綠色環境需要。
推進公園城市體系建設
著力打造“千園”工程,中心城區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區公園或口袋公園,郊區實現“一鎮一園”、“一村一園”。全市新建綠道再增1000公里,推進實施環城公園帶(一期)建設,形成外環“彩帶”。
推進森林城市體系建設
重點打造環廊森林片區,建設一批特色明顯的開放休閑林地,構建點上造林成景、線上綠化成蔭、面上連片成網的林地體系。
推進濕地城市體系建設
加強新生濕地培育、保育和生態修復,全市濕地保有量維持在46.46萬公頃。逐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、自然保護區為基礎、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。力爭再通過五年的努力,切實讓綠色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、最溫暖的亮色。